OpenAI
OpenAI 攜手富士康建美國 AI 帝國!2026 年量產伺服器,供應鏈本土化,挑戰 NVIDIA 主導
OpenAI 與台灣電子代工巨頭富士康宣布戰略合作,計畫在美國興建 AI 硬體製造工廠,專門生產 OpenAI 設計的 AI 伺服器與資料中心組件。2026 年量產將讓 OpenAI 從模型供應商變硬體玩家。
3D生成式AI
Google 於 2025 年 11 月 19 日正式推出 Nano Banana Pro(官方名稱為 Gemini 3 Pro Image),這是該公司迄今最強大的 AI 圖像生成與編輯模型。這款新模型建立在本週稍早發布的 Gemini 3 Pro 基礎之上,將先進的推理能力與真實世界知識結合,為專業創作者、開發者和一般用戶提供前所未有的影像創作控制能力。
Nvidia
2025 年 11 月 19 日盤後,Nvidia 丟出季度財報核彈:營收 570 億美元,年增 94%,淨利 203 億美元,年增112%,資料中心業務單季爆增 265% 到 488 億美元。AI 泡沫論?瞬間破滅。CEO Jensen Huang 放話:「我們還在 AI 賽道的起跑線上。」,AI 已達「轉折點」,代理與物理 AI 將引爆革命。 570 億美元背後:資料中心 265% 狂飆 NVIDIA Q3 總營收 570 億美元,超預期 20%
PwC Insight Hub
在台灣製造業,匯率波動、月結壓力與 ESG 揭露正同時湧上 CFO 桌面。問題看似分散,根源卻一致:資料散落各系統、更新不即時,決策永遠慢半拍。當台幣升值 1% 就能吞掉半個百分點毛利,當月結需花五到七天手動對帳,當碳排數據卡在供應商,CFO 想要的已不是「報表」,而是「提前一週看到風險」的能力。
這週在台灣最大的討論,可能要頒給這四組關鍵詞:《經濟學人》、央行、新台幣升值、台灣病,雖然我們有些讀者來自香港、美國或其他地區,但這場爭論絕對不僅是「台灣內部的財經話題」。 四天前,The Economist 以〈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為題,點名台灣多年來的結構性經濟問題:新台幣長期被低估、央行無法自由升值、壽險業擁有超過 7,000 億美元的海外曝險、外匯存底遠高於國際常態,還有出口導向下形成的資產配置錯位。在這篇文章與同期的另一篇評論中,經濟學人直接給這個現象取了一個名字——台灣病(Taiwan Disease)。 這些跟 AI 有什麼關係?台灣長期靠晶片出口美國,正是造成常年貿易順差的源頭之一。過去還可以當成一個單純的產業榮景來談,但從美國 22 年禁止向中國出口 A100、H100 時,晶片已經不再是科技話題,而是正式升格為國安議題。
前兩週我們有一場活動是《關稅新局》,邀請到 PwC 的兩位專家來講關稅的議題。 在直播前,我和 PwC 全球稅務服務的曾博昇會計師聊天。 他說,有次去美國參加聚會,發現現場的人居然在交換彼此吃安眠藥的心得。 有人說「我這款很好睡」,另一個人立刻回:「不行不行,那款太弱了,我這個更有效。」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在資訊時代下來,我們靠閱讀、課程、社群、影片,不斷補充資訊,很多時候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不要被落下」,好像安眠藥會變成我們努力的標籤,但我覺得這是危險的訊號。 所以最近晚上,我開始固定去聽 Netflix 的冥想正念指南,沒有什麼學冥想的目的,單純放下知識輸入的需求,還蠻推薦大家的(可以看完這篇電子報再去XD),希望在忙碌的節奏裡,我們都可以抽空練習一下如何真正放鬆自己的身心。 本周焦點事件 1. 開發者揭 ChatGPT 罕見漏洞:你的對話會被送進 Google 搜尋庫 2. PayPal
能源與算力的不平等,相信大家已經從能源概念股的漲幅程度看得出來。 AI 的熱度一路飆升,但背後的配電、冷卻、土地、建廠都跟不上。根據 CNBC 去年的報導,全球新建的資料中心園區,其峰值用電可支撐 70 萬戶家庭,單一園區的需求高達 1 GW(十億瓦)。 有限資源不只有電力,土地也成了戰場。美國開發商 Tract 表示,它已在全國為 AI 基礎設施組裝了超過 23,000 英畝土地。AI 的浪潮不只是演算法革命,更像是一場新的「能源殖民」。 能源現在成了這場 AI 革命最稀缺的資源。 算力是指數增長的,但能源供給卻只能線性擴張。 那就進入我們本週精選的 AI 新聞,搭配一段觀察筆記, 讓你不只是看熱鬧,也能看懂門道。 本周焦點事件 1. NVIDIA 宣布 2026
AI 開始取代你的第一個分頁?OpenAI 推出 AI 瀏覽器 Atlas,能看畫面、能記住網站、還能自動點選完成任務,正式加入 AI 瀏覽器大戰;Anthropic 也將 Claude Code 推上雲端,一邊改 code、一邊處理多個任務成為可能;Netflix 則開始用 AI 協助預算試算與腳本製作,將生成式 AI 拉進影視產業的幕後;Meta 大砍 600 名 FAIR & AI 基礎產品結構員工;我們也整理了他對 AI 發展邏輯的核心思維。這些新聞背後,藏著哪些你該注意的信號?
AI 模型帶著 1 萬美金下場投資,GPT-5 慘賠、DeepSeek 大賺;Karpathy 再嗆 RL 學不會東西,提倡人類式學習;AI 產文佔比一度超越人類,現已打成平手;ChatGPT 宣布開放成人模式,AI 陪伴進入敏感試驗場。這些新聞背後,藏著哪些你該注意的信號?
這週的 AI 世界有點像同時在玩模擬城市和真人實境秀: Elon Musk 打造能「理解現實」的世界模型,要讓 AI 自己生成遊戲與物理邏輯; 高雄的 TTXC 大會則讓文化與科技在駁二碰撞出新的創作場景; Google 推出 Gemini 2.5 Computer Use,AI 能直接「動手」操控你的電腦; Sora App 五天破百萬下載,App Store 馬上被假索拉灌爆; 而牛津路透報告顯示,AI 使用率翻倍,但讀者對 AI 新聞的信任卻持續下滑。
Make Tech Fun. Make Knowledge Flow. Make AI for Everyone.
Meta在2025年11月19日正式發布新一代影像分割模型Segment Anything Model 3(SAM 3)與3D重建模型SAM 3D,為電腦視覺領域帶來革命性突破。這兩款全新AI模型不僅延續了SAM系列在影像分割領域的領先地位,更首次實現了自然語言文字提示分割功能,並能從單張2D影像重建完整的3D物件與場景,將AI視覺理解能力推向全新維度。
Google Research 宣佈了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Generative UI(生成式界面)。這項技術標誌著我們與 AI 的互動方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從過去的「文字對話」進化為「動態介面共創」。
Google低調丟核彈:Gemini 3 企業版(1.5T 參數、多模態原生、100 萬 token)以 1501 Elo 登頂 LMArena,直接讓企業從「用AI寫報告」進化到「AI自己開會做決策」,當晚 GitHub Copilot 就開公測,Vertex AI 安全屋一次到位,Google Cloud 正式向 OpenAI 與 AWS 宣戰。
Google 於 2025 年 11 月 18 日正式推出第三代旗艦 AI 模型 Gemini 3,這是繼 Gemini 1.0 與 Gemini 2.0 之後的重大突破。Google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在官方部落格中宣布,Gemini 3 是「迄今最智慧的模型」,能將所有 Gemini 的功能整合在一起,讓使用者實現任何創意想法。此次發表不僅標誌著 AI 技術的新里程碑,更象徵 Google 在與 OpenAI、Anthropic 等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中重新奪回領先地位。
xAI 正式發布 Grok-4.1,專注於打造更自然、更具情感的對話體驗,讓 AI 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更加貼近你的生活。
OpenAI用稀疏電路打開AI黑箱,發現可理解的內部計算迴路,有望訓練出透明且強大的AI系統。
Google 投資 400 億美元!鎖定德州建超大型資料中心,這是鞏固美國創新領袖地位的承諾。
這週在台灣最大的討論,可能要頒給這四組關鍵詞:《經濟學人》、央行、新台幣升值、台灣病,雖然我們有些讀者來自香港、美國或其他地區,但這場爭論絕對不僅是「台灣內部的財經話題」。 四天前,The Economist 以〈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為題,點名台灣多年來的結構性經濟問題:新台幣長期被低估、央行無法自由升值、壽險業擁有超過 7,000 億美元的海外曝險、外匯存底遠高於國際常態,還有出口導向下形成的資產配置錯位。在這篇文章與同期的另一篇評論中,經濟學人直接給這個現象取了一個名字——台灣病(Taiwan Disease)。 這些跟 AI 有什麼關係?台灣長期靠晶片出口美國,正是造成常年貿易順差的源頭之一。過去還可以當成一個單純的產業榮景來談,但從美國 22 年禁止向中國出口 A100、H100 時,晶片已經不再是科技話題,而是正式升格為國安議題。
Anthropic 投資 500 億美元建 AI 資料中心,德州與紐約 2026 年率先上線,直接讓 Claude 升級成「美國製造」超級大腦,川普 AI 計畫瞬間加分!
前 OpenAI 技術長 Mira Murati,以工程視角推動 GPT 與 AI 安全落地,如今以創業者身分重塑次世代 AI 路線。
還在為簡報配圖和製作圖表而煩惱嗎?本文為您帶來 Napkin AI 的終極指南。從核心功能、操作步驟到多場景實戰應用,我們將深度解析這款能將文字一鍵轉換為專業圖表的 AI 神器。無論您是商務人士、內容創作者或學生,都能透過本教學快速上手,大幅提升工作與學習效率。探索 Napkin AI 的免費方案、優缺點,並了解它如何在 AI 時代重塑您的視覺溝通方式。
想製作影片卻不想面對鏡頭?本篇 HeyGen 實作教學,教你如何透過 AI 實現數位孿生 (Digital Twin)。只要 6 個步驟,就能複製出外貌、聲音一模一樣的 AI 分身 (Avatar)。內附中文口音實測與手勢注意事項,內容創作者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