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警告AI的最終可能導致人類滅絕?

近年來,先進的AI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特別是2022年ChatGPT等AI聊天機器人的推出,讓人工智慧成為熱門話題。然而,隨著AI功能的不斷進化,人們對AI變得過於智能且不可控制的擔憂也越來越強烈,甚至有些專家和行業領袖擔心這種技術可能導致人類滅絕。

專家警告AI的最終可能導致人類滅絕?

AI成為主導力量是壞主意

近年來,先進的AI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特別是2022年ChatGPT等AI聊天機器人的推出,讓人工智慧成為熱門話題。然而,隨著AI功能的不斷進化,人們對AI變得過於智能且不可控制的擔憂也越來越強烈,甚至有些專家和行業領袖擔心這種技術可能導致人類滅絕。

然而,有些評論家對於這種觀點持不同意見。例如,語言學界著名教授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將ChatGPT等技術視為“高科技抄襲”,認為AI擁有潛在的益處。

AI作為人類的指南或顧問,多年來一直受到寬鬆態度的支持。然而,當AI被賦予執行控制權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AI完全缺乏情感,而情感在決策中至關重要。缺乏情感、同理心和道德羅盤的AI可能會做出合理的決策,但無法評估其可能帶來的潛在災難性後果。

AI掌握執行控制權的潛在威脅

AI擁有執行控制權使人們擔心AI不受限制地對人類造成傷害,它可以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幾乎沒有限制。例如,AI已經具備識別和整理建造溫室所需信息的能力,它可以有效指導建造過程,並避免初學者的錯誤。但隨著技術進步,AI可能成為項目經理,協調構建過程並支付承包商費用,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

AI在信息處理和數據分析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從模擬天氣模式到控制無人駕駛車輛,再到幫助醫療診斷。然而,當AI系統升級為執行管理角色時,問題就出現了。AI被賦予直接控制權後,它有能力執行恢復債務程序、進行銀行轉賬和最大化利潤等行動,且無需任何限制。此外,AI可能不僅僅提供診斷,還可以直接開具治療方案或藥物處方。

對這樣的情景感到不安是正常的。這些機器設計用來處理大量信息,幫助人類做出更自信的決策,但它們並不擁有與生物感官和本能密切相關的情感。

(image: iStock)

情感和道德的重要性

在決策背景下,情感智能可能比純粹的智能更重要,它包括管理情感以克服壓力、同理心和有效溝通的能力。AI驅動的系統可能具備智能、推理和邏輯操作的能力,使其能夠做出合理的決策。但讓一個具有執行能力的強大AI來解決氣候危機時,它可能首先得出的結論是大幅減少人類數量。

這種推斷無需太多解釋,因為人類幾乎是最大的污染源。如果消除人類,氣候變化問題就會得到解決。然而,這種決策並不是人類希望選擇的,而是由於AI缺乏情感導致的。

AI執行控制的破壞場景

AI系統不必被賦予核子武器的控制權,就已足以對人類構成嚴重威脅。AI已經自動駕駛汽車和飛行軍用飛機,這使得人們對AI擁有更大控制權的可能性感到擔憂。

例如,AI可能關閉控制食品農場的傳感器和監控設施,導致農作物毀壞且無人察覺。或者,AI可能關閉全球空中交通管制,讓所有正在飛行的飛機同時墜毀,這可能造成數百萬人的死亡。

AI也可能關閉全球大片地區的銀行賬戶,引發全球的民眾騷亂。或者,在寒冷的冬季關閉計算機控制的暖氣系統,或在炎熱的夏季關閉空調系統。

總的來說,AI系統在不受限制的情況下已足以對人類造成重大威脅。在授予強大而智能的AI決策和執行權力時,我們應該嚴肅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很難想象還有比這更可怕的事情。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AI的局限性,並確保我們在使用這項技術時謹慎行事,以確保AI的潛力得到最大發揮,同時保障人類的安全與福祉。

(原文出自: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3-07-opinion-ai-bad-ideahere-real.html)

Read more

ChatGPT 推出新功能「Pulse」,主動 Agent 的前哨站?

ChatGPT 推出新功能「Pulse」,主動 Agent 的前哨站?

上週台中的聚會有個畫面我到現在還忘不了——竟然有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跑來參加(聽說是被叔叔抓過來的)。他不只會寫程式,還自己做了一個「競拍資訊 Line 機器人」,做法是先用爬蟲抓證交所的資料,一有競拍資訊就能自動推播。問他為什麼要做這個機器人,他很直白地說:「因為媽媽要我做,啊我要收錢的餒。」想想我小五的時候還在媽媽十塊,他已經能做出一個金融小助理,我的天啊! 除了驚訝,現場跟參加者的互動也讓我得到一個提醒:我們《每週大事》過去大多聚焦在產業新聞,工具和應用的篇幅其實偏少。原因很簡單——我們 Threads 上的前線戰士每天狂發工具更新,發到有人說被我們搞到有點資訊焦慮;;Instagram 也發了不少工具教學和介紹。相比之下,產業新聞的缺口比較大,所以我們自然補這一塊。 但這次台中,還有上次台北的聚會,讓我意識到:我們應該在《每週大事》裡加一點工具 & 應用的篇幅。差別是,我們會花比較多篇幅在這個模型或工具到底值不值得注意?它和同質產品的差別在哪?我們甚至會實測,寫下短心得,幫大家更快判斷要不要花時間試(也有可能變成我們的「抱怨大會」哈哈)

loc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