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菁英週工時飆破 100 小時:科技巨頭與新創全面開打「AI 軍備競賽」

矽谷 AI 核心人力進入「持續上緊發條」模式:少數頂尖研究員與產品帶隊者以近乎戰時節奏推進模型迭代與產品落地,企業與個人共同把時間榨到極限。

AI 菁英週工時飆破 100 小時:科技巨頭與新創全面開打「AI 軍備競賽」


矽谷 AI 研究員與高階主管正以每週 80–100 小時的高強度節奏衝鋒,從 Microsoft、Google、Meta、Apple 到 OpenAI、Anthropic,都在「加速 20 年科研於 2 年內完成」的壓力下競逐。有人以「0-0-2」(全天候、週末僅休 2 小時)自嘲,招聘條件動輒千萬年薪、現場靠近管理層辦公,甚至傳出新創合約明示 80+ 小時工時期待。這股趨勢如何改寫工作文化、產品節奏與產業版圖?本文一次拆解。


三大關鍵訊號

工時常態化超長延伸

  • 從「9-9-6」走向「0-0-2」,週末也成標配
  • 公司提供週末餐飲、輪值「值班長(captain)」盯模型輸出與產品節點

頭部人才極度稀缺

Zuckerberg 帶頭高配搶人,千萬美元包裹推升少數研究者價值到前所未見高度。

研發到上線的「壓縮帶」

  • 研究突破到產品落地從過去數年縮到「週四到週五」的節奏
  • 工具內化工作流程,AI 本身變成「你的 24/7 第二班」

戰情前線:AI 實驗室的「加速主義」日常

Anthropic 研究科學家 Josh Batson 直言:「我們基本上在嘗試把 20 年的科研進度,兩年內完成。」他不再刷社群,最能帶來多巴胺的是工作用 Slack 頻道裡的模型架構與實驗討論。這並非個案——在 Microsoft、Anthropic、Google(DeepMind)、Meta、Apple、OpenAI 等一線團隊,核心研究員與高層普遍每週工作 80–100 小時,不少人形容像「戰時狀態」。

Anthropic 研究科學家 Josh Batson (Anthropic)

為何要這麼拼?

因為「增長曲線」與「想像空間」同時在拉扯——模型能力每隔幾個月就有躍遷,誰先把能力裝進產品、疊上使用者網效,誰就能定義下一代平台規則。


不是人人都 100 小時:但關鍵位的人,真的在燒

雖然公司員工結構龐大,但極高強度集中在少數「關鍵位」

  • 改進底層模型的研究小隊
  • 把新能力封裝進主戰產品的核心團隊

這些人常在夜深人靜、其他同事下線後繼續推進。Meta 的 TBD Lab(負責公司 AI 模型)被安排在 Menlo Park 總部、靠近 Zuckerberg 辦公區的實體座位,象徵緊密節奏與決策速度。另一方面,公司也在做組織調整——例如 Meta 在週三縮減 AI 部門約 600 名員工——以維持資源的聚焦輸出。


文化轉向:合約期待、輪值長與週末外送印記

  • 合約期待:部分新創在聘約中明示 80+ 小時工時;更多公司不必明文規範,因為頂尖員工受好奇心與對手壓力驅動,自我加速
  • 輪值「captain」制度:為了隨時監看模型結果與產品線路徑,企業安排短期或多週期的值班長
  • 數據側寫:費用管理新創 Ramp 的刷卡資料顯示,舊金山地區 週六 午到午夜外送餐點訂單激增——與往年與他城相比更為突出,反映「辦公室幾乎全年無休」的現實。
  • 生活被壓縮:Google DeepMind 的 Madhavi Sewak 直言,大家幾乎沒在度假、沒時間陪朋友與家人,「只剩工作」。
Google DeepMind 的 Madhavi Sewak

從「9-9-6」到「0-0-2」:產品節點驅動的極限衝刺

最硬的時段通常發生在大模型訓練/調優新產品上線前

有創辦人打趣把作息叫「0-0-2」:

零點到零點持續工作、週末只保留 2 小時喘息。

這種節奏在早年的創業潮並不陌生,但如今已蔓延到超大規模公司的核心部門,屬於矽谷少見。


「研究 ➜ 產品」壓縮:從數年到「週四~週五」

Microsoft AI 體驗產品長 Aparna Chennapragada 指出,本輪迭代與 1990 年代網路熱潮或 iPhone 啟動的行動轉型不同:AI 在短短幾年內就讓 90% 的《財富 500》企業上線使用。研究與產品之間的落差被壓縮到以天為單位
她把管理者額外扛起的責任稱作「第二班(second shift)」,並提出解法:讓 AI 成為 24/7 的替身——「那個 24/7 不應該是你,而是你的 AI。

Microsoft AI 體驗產品長 Aparna Chennapragada (David Paul Morris/Bloomberg News)

工程還是演化?模型黑箱下的「不確定性管理」

Batson 形容當下更像演化而非傳統工程:

  • 訓練前無法準確預判輸出
  • 測試後也只能部分掌握行為
  • 上線後才看得清真實邊界

這種不確定性推動團隊更密集的迭代與觀察,也衍生出前述的輪值監看週末常駐


金錢很甜,時間更稀缺:千萬包裹與錯過的生活

當 Meta 的 Mark Zuckerberg高額薪酬在市場搶人後,頭部研究員成為全球最稀缺的人力資產之一。不少 AI 一線從業者已是多重百萬富翁,卻直言「沒時間花」
Sewak 說得直接:

「我為宅宅(nerds)此刻的高光感到興奮,但我沒看到任何人生活模式改變。」

對產業的五個現實影響

產品上市更「連發」

研究突破一出,雲端 API、端側推理、框架支援可在極短時間內跟進,迫使對手同頻升級。

人才爭奪升溫

除了年薪與股權,辦公座位、決策距離、計算資源配額都成為條件。

工作文化兩極化

核心小隊「高溫燃燒」,外圍團隊保持常態節奏,差速齒輪式組織成新常態。

治理與對齊壓力

更快的上線節奏,意味安全審查與紅隊測試需前置與自動化,值班長制度將常設化。

用戶心智教育提前

AI 能力「週更」,市場敘事必須持續重寫;傳播、法務、銷售、支援同樣被捲入「快迭代」。


為什麼現在特別「狠」?三個結構性原因

  • 平台之爭窗口期:誰先把「可用的通用智能」嵌入日常工作流,誰就能收割下一個十年的平台分發權。
  • 算力與資料槓桿更高集群規模資料管線疊代,使每一次改進更具複利效應,刺激團隊加速下注。
  • 需求端先行:企業採用率在短時間突破臨界值,營收與成本壓力倒逼產品線維持「連續上新」。

風險與代價:可持續嗎?

  • 人才燃盡(Burnout):長期極限工作可能造成創造力遞減決策保守化
  • 技術債堆積:快迭代若缺少嚴格的評測基準、回滾機制、觀測性,將在後續放大成本。
  • 倫理與安全失速:對齊進度追不上模型能力外溢,偏見、幻覺、安全外掛風險升高。
  • 競爭門檻擴大:頭部集中度提高,中小型團隊更難在缺算力與缺數據下追趕。

下一步看什麼:三個觀察指標

  1. 核心團隊擴編 vs. 裁減再聚焦:如同 Meta 的人員調整,「錨定關鍵線」會成趨勢。
  2. AI 嵌入管理工具鏈:從自動化回顧、排程、值班系統紅隊平台化,觀察大廠是否把「第二班」真正交給 AI。
  3. 外部生態分工:雲端、晶片、資料供應與評測基準形成更加明確的供應鏈角色,加速上下游協作。

結語:當「24/7」不再是人,而是系統

這場賽局的本質,是把人的極限轉化為系統的常態。正如 Microsoft 的觀點:「24/7 應該是你的 AI,不是你。」在平台更迭的臨界點,少數人用 100 小時的週工時,把未來數十年的軌跡往前推了一大步——代價與紅利,正在同時結算。


Source

WSJ: AI Workers Are Putting In 100-Hour Workweeks to Win the New Tech Arms Race

Read more

Anthropic 聯手 Google Cloud 砸數十億美元:100 萬 TPU 助 Claude 衝刺 AGI,挑戰 AI 算力極限!

Anthropic 聯手 Google Cloud 砸數十億美元:100 萬 TPU 助 Claude 衝刺 AGI,挑戰 AI 算力極限!

Anthropic 宣布擴大與 Google Cloud 的合作,價值數十億美元,將部署高達 100 萬個 TPUs,預計 2026 年帶來超過 1 吉瓦計算容量。這不僅為 Anthropic 的 Claude 模型注入強大動力,也彰顯其在 AGI(通用人工智慧)賽道的野心。 Anthropic 與 Google TPU 合作升級 Anthropic 計畫大幅擴大 Google Cloud TPU 使用,高達 100 萬個晶片,總價值數十億美元,打造超過 1 吉瓦的計算容量,預計 2026 年上線。 Google Cloud CEO Thomas Kurian

OpenAI 推出 AI 瀏覽器 Atlas,瀏覽器大戰正式開打?

OpenAI 推出 AI 瀏覽器 Atlas,瀏覽器大戰正式開打?

AI 開始取代你的第一個分頁?OpenAI 推出 AI 瀏覽器 Atlas,能看畫面、能記住網站、還能自動點選完成任務,正式加入 AI 瀏覽器大戰;Anthropic 也將 Claude Code 推上雲端,一邊改 code、一邊處理多個任務成為可能;Netflix 則開始用 AI 協助預算試算與腳本製作,將生成式 AI 拉進影視產業的幕後;Meta 大砍 600 名 FAIR & AI 基礎產品結構員工;我們也整理了他對 AI 發展邏輯的核心思維。這些新聞背後,藏著哪些你該注意的信號?

lock-1
OpenAI 不演了!收購 Mac AI 專屬工具 Sky,從 ChatGPT 到桌面,工作模式即將大變天

OpenAI 不演了!收購 Mac AI 專屬工具 Sky,從 ChatGPT 到桌面,工作模式即將大變天

OpenAI 又放大招!公司宣布收購 Apple 前員工創辦的 Software Applications Incorporated,其新創的旗艦產品 Sky 是 Mac 上的自然語言 AI 介面,能「看懂」螢幕並直接操作應用。這支 12 人小團隊將加入 OpenAI,把 Sky 的 macOS 魔法融入 ChatGPT,讓 AI 從聊天工具升級為你的桌面助手。 Sky:Mac 桌面上的隱形助手 Sky 不是單純的聊天工具,而是專為 Mac 打造的自然語言介面。它能看懂你螢幕上的內容並直接行動,寫報告時幫你拉資料、規劃行程時自動填入日曆、編碼時即時除錯。 想像一下:你邊寫報告邊問「幫我找最新市場數據」,Sky 直接在 Excel 開檔、

用 TapNow AI 打造你的第一支Kpop MV:從角色生成到剪輯上手的完整教學

用 TapNow AI 打造你的第一支Kpop MV:從角色生成到剪輯上手的完整教學

AI 正在重寫 MV 製作的遊戲規則。 在 TapNow AI 裡,你可以像導演一樣,指揮模型完成角色造型、鏡頭切換與節拍同步——不用攝影棚、不用後期團隊,卻能在幾分鐘內生成宛如韓星出道曲般的影片。 這份指南將帶你從零開始:學會建立偶像角色、運用金屬化與非金屬質感打造畫面層次、安排鏡頭節奏,最後剪出一支真正「能上線的」AI MV。 讓我們一起走進 TapNow 的工作流,親手拍出屬於你的第一支韓風 MV。

loc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