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 即將發布?Sam Altman:AI 在幾乎所有方面都比人類聰明【重點整理】

OpenAI 的 GPT-5 要來了?根據《The Verge》、《Axios》7 月 24–25 日的報導,以及 CEO Sam Altman 最近的訪談,這款眾所期待的新世代 AI 模型可能會在 2025 年 8 月上旬正式發布。雖然官方尚未公布確切日期,但社群與技術圈的討論早已爆炸,從模型特色、版本規劃到未來應用場景,全都成了熱議焦點。

GPT-5 即將發布?Sam Altman:AI 在幾乎所有方面都比人類聰明【重點整理】
「我把那封我看不懂的信貼進 GPT-5,它秒懂還給我完美回答。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自己在這任務上根本無用。」——Sam Altman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最近在訪談中,分享了一段與 GPT-5 的測試經驗。他坦言,在處理一件本以為自己應該能勝任的任務時,AI 的表現竟遠遠超出他的預期,甚至讓他懷疑自己的價值。他更直言,GPT-5「在幾乎所有方面都比我們聰明」,這番話不僅引爆社群熱議,也為 AGI 的未來投下震撼彈。

根據《The Verge》與《Axios》於 7 月 24~25 日的報導,GPT-5 預計將於 2025 年 8 月上旬正式推出。雖然 OpenAI 官方尚未釋出確切日期,但從 Altman 的態度與技術社群的動態來看,這次更新幾乎已進入倒數階段。

0:00
/0:36

此外,有工程師於 7 月 13 日發現 OpenAI 內部已出現名為「gpt-5-reasoning-alpha-2025-07-13」的測試模型;搭配 OpenAI BioSec Benchmark 的最新提交紀錄,顯示 GPT-5 已進入最終測試流程。這一切跡象都預告,新一代語言模型即將正式亮相

GPT-5 有什麼亮點?一次看懂核心更新

功能項目GPT-5 預期升級內容
推出時間2025 年 8 月初(根據 The Verge、Axios)
模型版本主版本、Mini(ChatGPT & API)、Nano(API 限定)
AI 能力更強邏輯推理、支援多模態輸入(文字、圖片、音訊、影片)
記憶能力整合 o3 reasoning 架構,有望支援超長上下文
用戶體驗減少幻覺(hallucination)、提升任務完成精準度與上下文記憶

社群反應炸裂:從期待到猜測

社群討論主題:

  • 「GPT-5 是朝 AGI 邁進的一大步」
  • 「Mini 和 Nano 版本會不會影響 API 定價?」
  • 「OpenAI 的推理能力能超越 Claude 2.5 嗎?」

為何 GPT-5 值得關注?

  • 技術角度:從多模態整合到大規模上下文推理,GPT-5 嘗試讓模型「更像人」,能理解複雜任務與多步驟邏輯。
  • 應用角度:Mini / Nano 版本釋出,意味著 OpenAI 打算「擴大 API 生態系」,讓企業能更彈性部署。
  • 競爭角度:繼 Meta 推出 Llama 4、Anthropic 更新 Claude 3.5 後,GPT-5 將再度定義業界標竿。

結語:開放式期待與關鍵觀察

隨著 GPT-5 進入「最後倒數」階段,我們預期未來幾天將迎來官方發布與第一波用戶實測。這不僅是大型語言模型的一次重大升級,也是整個 AI 應用生態的一次集體躍進。你準備好迎接 GPT-5 了嗎?

Source

Read more

Made by Google 2025:AI 時代下的智慧手機戰略重塑

Made by Google 2025:AI 時代下的智慧手機戰略重塑

Made by Google 2025 發表會不僅僅是一場產品發布,更是 Google 對未來智慧手機生態的戰略宣示。當蘋果在 AI 領域仍在追趕、三星持續依賴漸進式升級時,Google 正透過 Pixel 10 系列重新定義何為「智慧」手機。這場發表會背後隱藏的深層邏輯,正是科技巨頭們在 AI 原生時代的競爭新格局。 為什麼現在是 AI 手機的關鍵時刻? 市場時機的戰略考量 Google 選擇在蘋果九月發表會前搶先出手,絕非偶然。數據顯示,Google Pixel 在美國智慧手機市場僅占 3-4.5% 的份額,遠低於蘋果的 49% 和三星的 31%。然而,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市場佔有率,卻承載著 Google 更宏大的戰略企圖:透過硬體創新來展示 Android 生態系統的真正潛力。 Forrester

【設計師的 AI 秘笈】Figma Make 教學:從 Prompt 到 Prototype,AI 如何改變設計驗證的工作流

【設計師的 AI 秘笈】Figma Make 教學:從 Prompt 到 Prototype,AI 如何改變設計驗證的工作流

為什麼會有 Figma Make? 如果你曾經參與過數位產品開發,就會知道「驗證一個小小想法」有多麻煩。 傳統流程通常是:先畫 wireframe、再做互動原型、交給工程師拼湊 Demo,最後才能讓使用者測試。聽起來合理,但其實就像要測「這道門放左邊還右邊比較好」,卻得先畫建築藍圖、蓋好模型屋,最後還要請木工動手做。當你想調整位置時,整個過程又得重來。 這種反覆拉長了產品驗證週期,也讓設計師和 PM 花大量時間在「建構舞台」,而不是「驗證劇本」。 Figma Make 出現,就是要打破這道流程瓶頸。它讓團隊不用再先畫滿滿的藍圖,而是直接「蓋一間速成小樣品屋」,立刻走進去體驗。想換門?輸入一句話就能馬上改。這樣的思路,讓設計驗證從繁瑣的工序,轉變成一場「隨時可修改的即興演出」。 Figma Make 是什麼?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定義,Figma Make 就是「

loc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