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s在加州取得巨大勝利,允許全天運營服務

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投票通過,Waymo和Cruise獲准全天運營自駕出租車服務,在經過充滿爭議的6小時公開聽證會後,自動駕駛汽車運營商在加州取得了一個巨大的勝利。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CPUC)以3比1的投票結果,贊成允許這兩家公司在舊金山市全天任何時間運營其機器人出租車服務。

Robotaxis在加州取得巨大勝利,允許全天運營服務

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投票通過,Waymo和Cruise獲准全天運營自駕出租車服務,在經過充滿爭議的6小時公開聽證會後,自動駕駛汽車運營商在加州取得了一個巨大的勝利。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CPUC)以3比1的投票結果,贊成允許這兩家公司在舊金山市全天任何時間運營其機器人出租車服務。

這對於自動駕駛汽車行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同時也引起了居民和專家之間的激烈討論。

CPUC專員約翰·雷諾茲(John Reynolds)在聽證會結束時表示:“今天是將自動駕駛運輸服務引入加州的眾多行為的第一步。”雷諾茲曾是通用汽車支持的Cruise的前總法律顧問,他迴避了先前的投票,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可以對今天的決議進行投票。

CPUC的委員們要求這些公司解決舊金山官員和居民提出的自動駕駛汽車阻塞道路、造成交通擁堵和阻礙緊急車輛的問題。專員達西·霍克(Darcie Houck)表示,如果有進一步的事件報告,CPUC可能會投票限制道路上允許行駛的車輛數量或完全吊銷這些公司的許可證。

“大眾對於今天的決議提出了廣泛的意見,”霍克補充道。“我不會輕易做出這個決定。”

目前,Waymo和Cruise僅提供有限的自動駕駛汽車服務,然而這次投票的結果基本上使得自駕出租車可以全天24/7進入半島地區服務其居民。這些公司現在可以像Uber或Lyft一樣在城市的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進行運營並收取乘車費用。Waymo對這項決定表示歡迎,並將其視為自動駕駛汽車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

Waymo聯合首席執行官Tekedra Mawakan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今天的許可代表我們在舊金山商業運營的真正開始。”

Cruise首席執行官凱爾·沃格特(Kyle Vogt)稱其為“自動駕駛行業的一個巨大里程碑,但更重要的是向國家發出了一個信號,即加州優先考慮進步而不是維持現狀。

然而,在聽證會期間,來自殘疾人社區的聲音針對自動駕駛叫車服務的利弊發表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反對者指出,故障的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會在交叉路口造成問題,街道上已經充斥著足夠的機動車輛,而自駕車的行駛可能會對整個城市造成混亂。然而,支持者則稱讚這些車輛比人類駕駛員更安全,並且對於現有的交通選擇有限的殘疾乘客來說是一個潛在的福音。在聽證會上,反對這些車輛的人似乎稍微佔了上風,儘管數百人代表兩方發言。

另一個持續出現的主題是對大型科技公司的懷疑,人們認為這些公司未必真正考慮到舊金山市的最大利益。一些反對者甚至認為,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成為監視國民的工具,因為這些汽車配備了攝像頭和其他傳感器,可以根據需求將數據交給執法部門。居民邁克爾·馬丁內斯(Michael Martinez)在聽證會上表示,大型科技公司正對舊金山“拉皮條”,試圖通過“讓盲人和他們的狗出去”的方式來獲得人們對他們事業的同情。

儘管如此,對於自動駕駛汽車行業和城市交通環境來說,這項決定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變革。幾個月來,舊金山市官員一直呼籲延遲投票,理由是發生了一系列與自動駕駛汽車相關的事件,包括交通堵塞、干擾公共汽車和緊急車輛通行等,該市的交通機構、消防跟警察部門都向CPUC提出投訴。然而,CPUC表示Waymo和Cruise已經遵循了該州的監管要求,包括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和商業運營。

CPUC主席愛麗絲·布辛·雷諾茲(Alice Busching Reynolds)表示:“我們的決定必須基於這些數據和證據以及我們適當的權力範圍。”她補充說:“我們確實希望自動駕駛公司能夠與急救人員、執法部門和城市官員合作,並且我們確實希望採取行動來解決問題。”

Read more

ChatGPT 推出新功能「Pulse」,主動 Agent 的前哨站?

ChatGPT 推出新功能「Pulse」,主動 Agent 的前哨站?

上週台中的聚會有個畫面我到現在還忘不了——竟然有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跑來參加(聽說是被叔叔抓過來的)。他不只會寫程式,還自己做了一個「競拍資訊 Line 機器人」,做法是先用爬蟲抓證交所的資料,一有競拍資訊就能自動推播。問他為什麼要做這個機器人,他很直白地說:「因為媽媽要我做,啊我要收錢的餒。」想想我小五的時候還在媽媽十塊,他已經能做出一個金融小助理,我的天啊! 除了驚訝,現場跟參加者的互動也讓我得到一個提醒:我們《每週大事》過去大多聚焦在產業新聞,工具和應用的篇幅其實偏少。原因很簡單——我們 Threads 上的前線戰士每天狂發工具更新,發到有人說被我們搞到有點資訊焦慮;;Instagram 也發了不少工具教學和介紹。相比之下,產業新聞的缺口比較大,所以我們自然補這一塊。 但這次台中,還有上次台北的聚會,讓我意識到:我們應該在《每週大事》裡加一點工具 & 應用的篇幅。差別是,我們會花比較多篇幅在這個模型或工具到底值不值得注意?它和同質產品的差別在哪?我們甚至會實測,寫下短心得,幫大家更快判斷要不要花時間試(也有可能變成我們的「抱怨大會」哈哈)

loc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