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會被 AI 搶走嗎?微軟分析 20 萬筆對話點名這些職業最危險!

微軟分析了 20 萬筆 Copilot 對話,揭露哪些職業正面臨 AI 取代的高風險。從翻譯員、客服到文書助理,AI 已經悄悄接手你每天在做的工作。真正的職業危機,不是被 AI 取代,而是當你的價值被切割到所剩無幾時,你是否能在決策與創造力層級脫穎而出?

你的工作會被 AI 搶走嗎?微軟分析 20 萬筆對話點名這些職業最危險!

上個月,微軟發布了一篇「哪些工作,最容易被 AI 取代?」的研究報告,這篇研究分析了 20 萬筆 Bing Copilot 用戶對話,試圖回答一個科技圈與經濟學界都在關心的命題──當生成式 AI 被大量應用,究竟哪些職業會首當其衝?而這些對話記錄,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 AI 介入人類工作的真實場景。

接下來,讓我們用最簡單的方式拆解這份報告(坦白說看完我自己都有點傷心XD):

  • 微軟是如何透過 Copilot 對話數據,告訴你哪些職業最容易被取代?
  • 哪些職業最危險?哪些職業最安全?
  • 在數據背後,藏著哪些意想不到的使用行為?
  • 這篇研究報告有什麼盲點?

為什麼透過對話數據可以告訴你哪些職業會被取代?

微軟蒐集了 20 萬筆 Bing Copilot 與用戶的匿名對話,去觀察大家平常都請 AI 幫忙做哪些事。這些對話涵蓋了從「幫我寫一封客服信」、「告訴我某個法律條文」、「教我怎麼做簡報」到「幫我改這段文案」等各種工作情境。

微軟報告中的「Generalized Work Activities (GWA) 活動分佈圖」,用來說明 AI 在 Copilot 對話中,最常被用來做哪些類型的工作活動

關鍵在於,微軟不是只看 AI 回答了什麼,而是將每一段對話拆解為兩個面向:

  1. User Goal(用戶目標):用戶希望 AI 協助完成什麼任務?
  2. AI Action(AI 行動):AI 在這次對話中實際執行了什麼工作活動?

接著,他們將這些任務對應到 O*NET 這套職業資料庫。O*NET 是美國官方編撰的「工作活動分類表」,把全美數千種職業拆解成數百個標準化工作活動,例如「撰寫內容」、「提供技術說明」、「與客戶溝通」等等。

微軟把每一份工作都拆成許多「小任務」,再用三個問題來衡量 AI 的影響力:

  1. 這些小任務,AI 出現的頻率有多高?(覆蓋率 Coverage):例如「客服回應」、「寫產品簡介」,如果這些任務經常在 Copilot 對話中出現,就代表 AI 已經在協助這些活動。
  2. AI 完成這些任務的表現有多好?(完成率 Completion):微軟會看用戶是否按讚,也會用 AI 自己評估任務是否完成,來判斷 AI 在這些任務上的表現好壞。
  3. AI 在這些任務中,能做到的工作量有多大?(影響範圍 Impact Scope):是只是幫忙提供一點參考資訊,還是能直接做到「寫完整篇文章」、「製作完整報告」?影響範圍越大,代表 AI 能取代的工作比重越高。
微軟報告中的 「工作活動的 AI 成功率(Feedback Positive Fraction)」分析圖,用來比較用戶對不同任務中,AI 表現的滿意度。

最後,他們把這三個指標綜合起來,計算出每一個職業的 AI 適用性分數(AI Applicability Score)。這個分數不是單純看「AI 能不能取代一個職業」,而是看 AI 能在這個職業中「吃掉多少核心任務」。

還想看更多嗎?完整內容只對註冊用戶開放喔!
點下方的免費 Subscribe,馬上加入我們~

Read more

【AI工具地圖】如何用Dreamina AI,創造第二收入

【AI工具地圖】如何用Dreamina AI,創造第二收入

免費又中文友善的 AI 生圖工具:即夢 AI 在 AI 生圖工具百家爭鳴的今天,對創作者來說,找到一款既能快速出圖、又能夠支援中文描述,還完全免費的工具,幾乎是一種「夢幻組合」。 而由字節跳動旗下臉萌科技推出的 即夢 AI(國際版名稱為 Dreamina AI),正好滿足了這些需求。它的定位很明確:讓每個人都能用最直覺的方式,把腦中的想法變成高品質的視覺作品。 與許多偏向英文市場的 AI 繪圖平台不同,即夢 AI 對中文語意的理解能力相當成熟。這意味著你可以用非常自然的中文描述場景、角色或物件細節,而不需要翻譯成複雜的英文 prompt,也不用擔心語法錯誤會影響生成結果。更棒的是,即夢 AI 在目前的開放測試階段,不限次數、不加浮水印,對個人創作者、小型品牌甚至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完全零成本的切入點。 它的生成能力涵蓋了插畫、動漫、寫實攝影、油畫、水彩、像素風、

lock-1